“博乐市乌镇发生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建筑物倒塌和人员被困。”4月22日10时,演练假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周围发生里氏 6.0 级“地震”,导致建筑倒塌道路损毁、人员被困……博州支队作战指挥中心立即下达指令,启动地震救援预案,紧急调集1支地震救援机动队,3支地震先遣队,为生命挺进、向“灾区”驰援。一场“不打招呼、临机决定”的跨区域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就此拉开序幕……
整甲缮兵铸精锐之师。22日的清晨,晴朗了多日的温暖天气突然乌云密布,明明早已入春,天空却飘起了鹅毛大雪,似乎老天爷也有意在为这场演练增添难度。在接到命令后,全州4个县市5个消防救援站的救援力量,在1个小时内全部在指定地点集结完毕。全体指战员都高度紧张,并未觉得这次“演练”仅仅只是演练。车队行进到一半的路程,由于地震导致道路交通阻断,机械化行进受阻,参战指战员利用自制装备运输车徒步7公里,向“震中”开进。
除了自身的全套救援装备,指战员们还要携救援所需的机动链锯、无齿锯、双轮异向切割锯、多功能环锯、液压破拆工具组(扩张器、剪切钳、撑顶器、手动液压泵、机动液压泵)、手动破拆工具组(滑动杆、尖嘴凿、阔凿、撬斧、拔钉鎚等)、冲击钻、凿岩机、多功能消防腰斧等等多达6大类、66小类的器材装备,这里面还不包括每名指战员的22件搜救队72小时自我保障物资。
“他们带这么多的装备,这得有多重啊,走7公里的路,就算是有小推车,等到震中也精疲力尽了吧!这些装备能不能少带几样啊?”笔者问到。“他们每人携带器材装备和自我保障物资差不多有60斤重。我们这次是按照实战要求,还原了真实的地震救援场景。震区的情况错综复杂,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去应对各类救援,在道路损毁的情况下,他们携带的装备一件都不能少,只有将所有可能用上的器材装备一次性运往震中,才能保证救援的顺利开展。”作战训练科科长李施洋向笔者介绍到。他脸上严肃认真的表情下,还透露着对指战员们的心疼和鼓励,有多年丰富基层工作经历的他深知,此次拉动演练,考验的不仅是消防救援队伍的装备器材配备水平,更是在考验这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能否真的做到让“国家放心、百姓安心”。
争分夺秒砺救援利器。春天的雪花和骤降的温度,并没有降低指战员们的演练热情。顺利抵达“震区”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好了各自住宿用的帐篷,简单的吃了饭后,便展开了一系列紧张的救援科目。
“网友朋友们,大家现在看到的搜救科目名称叫做‘向下破拆’以及‘横渡’”此次跨区域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采取全程不间断网络直播的形式,主播一边向大家介绍搜救的进展,一变耐心地回答和解释着网友提出的各类问题。每一项科目开展前,指战员们都会认真分析、制定安全合理的救援方案并选择相应的救援装备,从决策部署到器材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点疏漏都有可能导致一场救援的失败。“注意观察楼板的情况,不要盲目切割!救援组提前准备好薄棉被、遮光布,防止我们在救援过程中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赛里木湖路消防救援战站长霍航一边指挥机动一组的指战员开展救助,一边适时地提醒着每个环节要注意的事项。“我们都非常清楚,在真正的地震救援中,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我们去‘排练、试验’,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被困在废墟下、房屋中的群众解救出来。”说完,转头又去和现场经验丰富的老班长们虚心请教、严肃讨论,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纰漏。
每一个动作,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救援器材,切割、破拆、打眼,参演指战员利用手中的装备,行云流水、有条不紊地完成着每一项高难度的搜救。强大的冲击力,让指战员逐渐体力不支,这时候,队友们就会立刻接过装备,轮番上阵,除了对“战术”地商讨,现场没有多余的话语,彼此只需要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的意思。制作绳索、搭建绳桥、固定锚点……完备而精尖的装备加上队友彼此默契的配合,被困人员很快获救并运至安全地带。
“现在,我们的被困人员已经被抬上担架,指战员门稍事休整后将继续开展下一个搜救科目……”主播一边解说,一边搓一搓冻红的手,哈气不断,飘落对白雪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倾盆大雨,原本在冬天穿的大棉衣,在这个神奇的4月被重新穿在了身上,即使这样,仍旧感觉不到温暖。不过在场的每一位指战员都明白,再恶劣的天气,他们都会坚持搜救,直至最后一名被困群众安全转移。
披风戴雨寻一线生机。4月底的博州,到了晚上10点,天空才一点点暗沉下来,等到黑夜完全笼罩这片大地,已经将近11点了。被压在倒塌房屋下、断裂水泥板下的“小生命”牵动着在场60多名指战员的心。没有人喊累,甚至没有一个人说“我们休息一下吧,反正那些水泥板下面压的又不是真人,都是小兔子!”。救援现场,照明灯默默地为指战员们打造如白昼般清晰的视野,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和搜救犬精准探测,起重气垫及时施救,遇有障碍果断破拆,环环相扣,步步惊心,配合完美。
“报告,C区确定一名被困‘人员’位置,请指示!”
“按照作战方案,立刻开展救助!”
一个小时过后,五只充当被困人员的小兔子被成功救出,看着眼前灵动的小生命,指战员们的脸上都浮现出了欣慰开心的微笑,救助的成功冲淡了疲惫,冲淡了寒冷,即使再辛苦,再艰难,在这一刻到来的时候,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参演的指战员中下到新入职的00后消防员,上到入队十几年的老班长,在这场体力与毅力的较量,战斗能力与作风养成的考验中,发挥着各自的能量。演练根据“一部二组”前方指挥部运行机制和“规模化增援、分散性作业”实用战法,针对地震引发的多种灾情,在4个地点设置生命迹象搜索、建筑坍塌救援(狭小空间救援、建筑倒塌搜救、高空(深井)救援、L(H)型支撑、水平(向上、向下)等5大类19个演练科目,按照发布命令、力量集结、力量投送、徒步行进、扎建营地、处置灾情、技术交流、战例复盘等17个流程内容展开。
与此同时,演练采取“全实景模拟、全要素指挥、全过程导调、全方位比武、全岗位考核”的方式,检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地震救援能力,加强各部门间协同配合,完善协调机制、磨合锻炼队伍、强化应急备震意识。
此次演练,抗震救灾指挥部抽调十余名精兵强将,下设综合保障组、新闻宣传组、医疗救护组等专门小组,全力保障“灾区”的食宿、交通、安全、通讯、电力等,设置现场指挥部、宿营区、生活区,为抗震救灾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他们虽然不像战斗员一样冲锋陷阵,但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撑起了整个抗震救灾的半壁江山。
任务是战斗力最好的磨刀石,也是实战化训练最生动的教科书。在奋战了60个小时后,这场规模浩大、任务繁重的跨区域地质救援拉动演练也接近尾声。在归队的路途中,笔者听到这样一句话“此次演练,我最喜欢的环节其实是我们机动一组和他们机动二组相互‘找茬’、相互学习,我们站长当时争的面红耳赤,就为了证明我们组的做法在实战中更实用。”笔者回过头,声音出自赛里木湖路消防救援战的一名消防员——代·龚格。
“其实,我们这次演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我们指战员的救援能力和水平,希望小伙子们能切切实实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训练中,把这些短板给它加长,变成我们实战的坚实堡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老百姓们服下一颗定心丸!”博州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马林意味深长地说道。
参演的车队依次驶入营区,演练正式落幕,而博州消防全员岗位练兵永远不会结束,全体指战员将认真总结经验,全力做好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救援准备,为消防救援队伍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特点奠定坚实基础。